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浅谈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五一六队 金辰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7日  浏览次数:

打印

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就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数量化反映,是总结、评价和考核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经济时期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有必要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以不断完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一、厘清财务评价体系由来
国外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萌芽于19世纪,早在1903年杜邦火药公司就开始执行“投资报酬率”法来评价公司业绩;形成于20世纪初期,20年代,许多控股公司为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广泛的运用销售利润率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完善于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以后进入创新发展时期,80年代美国管理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8项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家莫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利尼亚提出了经济增加值的公司价值模型。企业财务评价这一体系的发展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理论空前繁荣,形成了管理论的“丛林”,在管理理论不断探索的大背景下,西方对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研究的角度更加广泛。
我国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展开的,并且随着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务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反映产值等总量方面内容为主,转向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为主的多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指标上,由单纯的总量指标,转向系统化的以财务报表比率为主导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当前我国财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财务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工具,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占统治地位。通过历史数据比较,使不同信息使用者在判断企业某一阶段经营活动成效时,有客观依据,数据容易取得,其评价方法体系在逐步完善。但是,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财务会计报表本身缺陷所导致的问题
1、缺乏严密性
企业营运能力指标中的平均数计算比较粗略, 均用期初数、期末数的平均值(如: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平均存货),忽视不同会计报告期(月末)财务状况的差异, 其结果不言而喻。速动资产的计算, 只在流动资产中扣减存货数。对其他一些变现能力较差的项目(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等)未予考虑, 掩盖了部分矛盾, 容易给人错觉。
2、财务评价的过去性
现行财务报表中,某些会计要素定义的狭隘性,以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使得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内容不完整,收入和费用计量不准确,导致财务评价的过去性。例如资产的定义,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将资产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现行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以交易为前提,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以此交易和事项观定义的资产,使得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不到确认,将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中比较关注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以外。
现行财务报表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或者摊余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传统的历史成本法,使得一些资产成为表外事项,尤其是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无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很小,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标的资产和负债在合约取得乃至履约过程中都将难以得到确认,这就使得许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将这些交易作为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处理,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信息不全面,从而导致财务评价的过去性。
3、收益的非全面性  
由于现行财务报表采用传统收益观,导致收益的不全面,以至于无法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
传统收益观在计算净收益时,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实现原则要求在确认收入和利得时,不仅权利或义务的变化已经发生,而且必须通过相应的交易可以转换成现金或取得现金索要权。这样,净收益是通过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而按配比原则以历史成本计量成本费用。这就会引起财务报表内在逻辑的不统一,计算出来的收益也不够真实可靠。
同时,传统收益表是以已确认和已实现的收益为基础编制的,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它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得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未能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timing errors),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呈报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严重损害了收益报告的及时性,降低了收益信息的品质,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使用者对业绩信息的要求。
(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不完整所导致的问题
1、对动态发展的评价不足。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领导要做到对企业进行实时控制,要能掌握动态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更应有一系列动态的财务评价指标。而现在实际上,不管是普通公司还是上市公司,其财务状况均是通过年报和月报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的抽象数据信息,而对于动态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甚少。目前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这就不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大多数财务指标都偏重于对企业过去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衡量,并针对这些成果做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护企业短期的财务成果,缺少对企业未来绩效的预测能力,无法及时抓住企业的关键变化,不能发现价值创造的动因。这往往导致企业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资产、人力资产等方面投资过少,以致抑制了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还容易造成粗放式经营,忽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对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建议
我国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已经基本上能满足日常企业财务评价的需要,但是,面对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因为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1、严密指标计算
财务评价指标中的平均数,均应考虑各月末数值变化的实际情况, 用期初、期末和期内各月各个数的加权平均方式计算为宜。至于速动资产的计算, 则宜采用“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一年内到期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速动资产”的算式进行, 使之更加切合我国的经济情况, 避免那些不具备速动资产基本要素的资产混淆人们对速动比率的分析, 保证指标值具有良好的灵敏度。
2、以未来经济利益观定义资产
未来的经济利益将成为资产确认最基本的标准,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资产确认的唯一标准。资产的定义是对资产本质的揭示与表述,因此,对资产的定义必须突出资产的实质:“具有创利能力”因而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用“具有创利能力”表述资产的本质特征更为合理。因此,可将资产解释为: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创造能力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以确认。
3、推进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而成为国际上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一个亮点。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 )《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因此,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内除股东投资和对股东分派(又分为股东收回投资与利润分配)之外的权益(净资产)的一切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报告中。
参考资料:
1、《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构想》 孙建华《会计师》2007年11月
2、《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财务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郑惠尹、钟学云《企业经济》2010年9月
3、《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方芳《财会月刊》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