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不畏艰险的探路者

来源:邢台分院 悦朋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3日  浏览次数:

打印

不畏艰险的探路者
——记第一地勘院邢台分院资源部主任李鹏
 
    他,生于太行山下,从小就对大山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是怀揣着探索它的无穷梦想。
    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怀,他在高考时选择了地质学校。
    他叫李鹏,200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邢台分院工作。十余年来,他立足本职工作,吃苦耐劳、努力奋斗、把知识、汗水、智慧投入到工作中,现担任资源评价部主任,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初出茅庐赴内蒙 野外工作立新功
    2007年毕业,初出茅庐,他是实践理论的“探路者”。第一次出野外在茫茫的内蒙草原工区,虽然这时他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却承担了几个矿区的填图及编录工作,并独立承担了哈尔德勒预查项目全部工作,没有实践经验,只能把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实践到具体的工作当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同志请教,细心、耐心、勤奋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充份展现了他较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2008年,他有幸参加了内蒙古别鲁乌图硫铅锌铜详查项目,这是他个人成长的一次有利契机,而他也较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内蒙古别鲁乌图硫铅锌铜详查项目是邢台分院建院以来首次承担的地质详查项目,该项目是硫多金属矿,矿种多,有相互共生或伴生的,还有同体或异体共生的,并且小矿体多,在图件处理上极其复杂,以前没有做过那么复杂的图件,无从下手。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他本着创新精神与务实作风,在实践的道路上一步步摸索前行。他虚心钻研,总是先去尝试对于图件的最好处理方法,然后征求项目经理和同项目给人员的意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多次的尝试终于得到项目经理和大家的认可,并推广使用。在这样一个大项目中,他既参加了野外现场工作,又参加了室内资料工作,这使他的业务能力迅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长很快。
斗志昂扬战新疆 苍茫戈壁树旗帜
    2009至2010年,这时他是野外工作的“探路者”。从内蒙的无边草原辗转到苍茫的新疆戈壁,他负责新疆哈密长流水沟金矿普查、新疆哈巴河县阿克土拜金多金属矿地质普查等13个地质预查-详查工作。在哈密长流水沟项目和吐鲁番小热泉子铜矿区执行工作时,正是酷暑季节,别说背着地质包出野外爬山,就是鸡蛋放在地上一会也就半熟了。但是为了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李鹏为防止中午在山上中暑,早晨4点天不亮就起床带队上山工作,抢工作进度。长流水沟项目属于岩漠地区,山上光秃秃的一棵草都不长,脚踩上去没有太多着力点,容易滑倒。2010年夏季在进行地质填图时,突遇狂风暴雨,山路被暴雨冲刷一会后便变得湿滑不堪。李鹏几乎是手脚并用,贴着地面走在最前面,经过一个沟时,他不慎脚下一滑,整个人滑飞了出去,慌乱中抓住了一块大石头,才没有滚进大沟里。大家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拉他上来,才发现他双臂、膝盖已严重擦伤。本以为他会就此撤回项目部驻地,没想到他只是简单的擦了擦血迹,带着项目组人员依然坚持走到工作区域,完成了当天的野外工作任务。
    在北疆哈巴河县阿依热克金矿普查等项目施工时,遇到当地牧民阻扰项目进展,人生地不熟,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一系列困难摆在他这个项目负责面前,不处理好牧民关系,项目就没法开展,他每天就到牧民家里去,帮人家干一些活,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和人家聊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感化牧民,最终处理好了人际关系,使该项目得以施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他在野外这种不畏酷暑荒漠,坚守在一线的吃苦耐劳工作态度,得到了甲方投资矿业公司的高度好评,为中冶地勘在当地赢得了好的声誉。
冀中平原显身手  勇于挑战新领域
    2011年,这时他是敢于挑战陌生领域的“探路者”。邢台分院当时承接的河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由于人员少,任务重,李鹏野外收队后领导又安排他负责部分邢台地区煤矿的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报告编制工作。煤矿核查,对没有从事过该行业的分院来说是个挑战。他没有说自己不行,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的接下任务,为了事半功倍,他首先是搜集资料,熟悉技术要求,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白天去矿山做实地勘测,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编写报告,在要求工期一个月的时间内,主编完成的《河北省邢台-临城矿区沙河市留客村井田核查单元资源利用现状核查报告》和《河北省邢台矿区沙河市许庄井田核查单元资源利用现状核查报告》两份报告受到河北省地调院专家的好评,为编写煤矿核查报告的同事们做出了一个样板。之后又提交了十多份的铁矿核查报告,为分院获得国家和河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优秀奖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藏高原献青春  祁连山脉找矿梦
    2015年,这时他是工作创新、技术改革的“探路者”。李鹏临危受命,同时承担了青海地区6个勘查项目,面对任务重(同时开展不同性质、不同工作阶段、不同矿种)、人员少(项目部共有技术人员7人)、工作区分散(6个工区相距最远者约700公里)、野外工作时间长(每次野外都是7-8个月)、安全隐患多(无人区、野兽多、高寒、缺氧)等困难,他不等不靠,统筹安排、合理布置。
    青海矿区特殊的海拔,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意识到,只有技术创新、改良工作方法,才能在高原上实现找矿的梦想。他和项目组人员一起商讨、研究,终于找到了适合高原的工作方法,高效高质完成了施工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青海项目完成产值近两千万。6个项目中有四个项目实现找矿突破,其中赛青沟矿区有望找到中-大型钨多金属矿、东胜山项目有望找到中-大型以上铜矿,双龙沟、泥玛沟项目有望找到中型以上金矿。
    辉煌的成绩背后,留下了“探路者”风干的汗渍和坚毅的足迹。在去东胜山矿区进行踏查,由于海拔较高,积雪未融,到矿区没走多远,就陷车了。只能步行继续前行,不久后他因高原反应晕倒在雪地,醒来后还要坚持上山,就是在这个连充足的供氧都是一件奢侈事情的地方,他步履沉重却坚持将踏查任务认真完成。玛尼沟探矿权区是纵深最远的一个工作区之一,每次进去顺利的话也得十多个小时,记得有次司机师傅下山去采购补给,刚走没多久就飘起了雨雪,由于卫星电话被司机师傅带走了,他们只能祈祷他一路平安。山上与外界算是彻底隔绝了,山上蔬菜、油面等早就吃完了,取暖用的煤炭也快用完了,每天只好在干完工作的时候再捡点牛粪回来取暖。三天过去了,大家在煎熬中等待着,终于在快熬不住的时候,司机师傅披着一车的泥泞连夜赶到,那汗水、雪水、雨水夹杂着泪水的场景令人难忘。野外收队后,也是忙着整理资料、编制报告和下步设计的紧张时期。当大家都沉浸在春晚的欢声笑语中时,李鹏还在电脑前赶制报告,正月大家还在年味中,他便踏上了去青海西宁的列车,经过两个多月的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终于将承担的项目和设计全部递交到省厅专家手里。但面对省厅评审专家严苛的要求,李鹏和同事们还得修改、修改、再修改。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过度劳累,健硕的小伙成了“药罐子”,他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每天都坚持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他这种忘我的精神,激励了新来的大学生,大家同心协力,终于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他作为项目经理没有一天请假、没有一天脱岗,一直坚守作业到每个项目结束。这是属于一个 “探路者”的坚持,也是属于一个“探路者”的辉煌。
    李鹏常说,作为地质技术人员,野外就是展现自我的舞台。自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凭着一股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热爱地质事业的劲头,长期坚持野外一线地质找矿工作。无数个夜晚,他伏案灯前;无数个白天,他涉水攀岩。他一直认为,作为地质人,既然选择了地质勘查这个行业,就要有不怕吃苦,不畏艰险,并在野外地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奉献自己一生的准备。
2015年和2016年,他连续2年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每年连续出野外超过8个月,在青海工作期间,他面临过断粮、陷车、雪崩……,他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忙碌的妻子,他有的只是愧疚,却从来没有过怨言。不善言词的他,也有过迷茫,有过困苦,有过思念,有过对自己选择的思考,他常把这些寄于笔端,他写过很多很多的小文章,像“青海探矿行系列小诗”、“青海探矿行系列文艺小稿”等,“感谢有你”那是他对妻子的愧疚与感激;“又是一轮中秋月”那是他对妻儿父母亲亲人的思念;“陷车”那是他对亲身经历困难的写照;“地质人”那是他对从事地质工作者的敬意……所有的这些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是他对青春的热爱,对职业的敬畏。也许他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没有获得辉煌的成就,但他确是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最美的地质人。
    作为“探路者”,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初入社会时的迷茫,经历了面对困难时的彷徨,经历了接触陌生领域时的无所适从,经历了市场开拓时难言的惆怅,经历了外界物质诱惑的抉择,但他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前行,更好的前行,才能在地质的道路上展现“探路者”的风采,希望就在前方。